世界中国5A级和行业第一品牌评审主席魏义光讲解《伟大心力》节选,本节主题:16岁的毛泽东: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”。
1910年,渴望到学校读书的毛泽东,已在家务农三年。毛泽东对斯诺回忆说:这时“我的父亲要我在一个与他有关系的米店做学徒。最初我并不反对,以为这也许是很有趣的。但就在这个时候,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新学校。于是不顾我父亲的反对,立志进那个学校。这学校在我外祖母的县城里。我的一个姨表在那里当教员,他将这个学校告诉我,并将学校的变迁情形讲给我听。那里是不大注重经书的,西方的新知识教授得较多。”
毛泽东回忆所说的“姨表”是王季范,比毛泽东大9岁,在同辈亲戚中排行第九。当王季范了解到表弟毛泽东酷爱读书,而对固执的父亲又无计可施时,专程从湘乡县赶赴韶山冲,拜访姨父,替渴望读书的表弟说情。
四十二年后的1952年春节,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设宴招待来自湖南家乡的客人。宴会前,毛主席拉着面容清瘦的王季范老先生的手,向大家介绍说:“这是我的九哥。他家住在湘乡十四都,是我的姨表兄。”又说:“没有他,就没有我。”
毛泽东回忆说:“我的父亲终于让我入学了,因为朋友劝他,说这种‘高等’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,这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,离家有五十里。这时我是十六岁。”不满17周岁。
1910年秋,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,第一次走出韶山冲。临行前,毛泽东给父亲写了一张便条: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
毛泽东在试题《言志》的作文中,抒发自己救国的志向。校长李元甫阅卷后大加赞赏,对同事说:“今天我们录取了一个建国人才!”
东山高等小学堂始建于1895年,时称东山精舍,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,1905年易名东山高等小学堂。1958年,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“东山学校”。“教之以实事,程之以实功”的新式学校东山高等小学堂,让只读过私塾的毛泽东大开眼界。在这里,毛泽东才知道,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,3岁新皇帝溥仪已统治了两年。
毛泽东心系天下,忧国忧民,与同学聊天时约定了一个“三谈”原则,即谈读书心得,谈社会问题,谈国家大事。他同情贫苦人民,主动为佃户易三奶奶挑水劈柴,为无钱乘船过河的母子垫钱,把被褥送给一位贫困校工,自己则只能跟一同读书的表兄共床就寝。他还取笔名为“子任”,意即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