摇尾乞怜的崇洋媚外,只是“软骨病患者”的呓语

2025-04-24

来源:世界5A高质量评审官网

大美无度世界5A高质量评级:193个国家通行

魏义光《伟大心力》节选

当某些人跪拜在西方文明的神坛前摇尾乞怜时,他们或许忘记了,任何文明的成长都需要深扎自己的精神根系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,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独特的精神品格。中国传统文化中"民为邦本"的政治智慧,与马克思主义"人民主体"思想在历史深处不期而遇,共同构筑起中国道路的文明根基。

一、文明基因中的民本血脉

商周之际的"天命靡常"思想,已昭示着"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"的政治觉醒。孔子"仁者爱人"的伦理建构,孟子"民为贵"的价值排序,荀子"水能载舟"的治世箴言,形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民本传统。贞观之治的《帝范》中"以百姓心为心"的执政理念,宋代"先天下之忧而忧"的士人情怀,明清"天下为主君为客"的启蒙思想,构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。这些思想精粹穿越时空,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获得新生。

二、真理之舟驶向东方港湾

马克思在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》中提出"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",与《尚书》"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"的古老智慧遥相呼应。当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进东方大地,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其与"民惟邦本"的传统智慧相融合。毛泽东提出"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"的根本宗旨,邓小平强调"三个有利于"的价值标准,新时代"以人民为中心"的发展思想,都是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。

三、文明新形态的东方创造

从脱贫攻坚战中"一个都不能少"的庄严承诺,到疫情防控中"生命至上"的价值选择;从"全过程民主"的政治创新,到"人类命运共同体"的文明倡议,中国正在书写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新篇章。这种文明形态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,也不是对西方的盲目模仿,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。它既保持着"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"的文化气度,又彰显着"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"的现代追求。

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,那些主张"全盘西化"的呓语,不过是文化软骨病的症候显现。当我们在良渚古城触摸五千年前的文明印记,在敦煌壁画中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,在红旗渠畔体会人民创造的伟大力量,就能深刻理解:只有深植文明沃土,融汇真理之光,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、造福人类的文明新路。这条道路,正以其独特的文明气象,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着东方智慧。